2025年11月,中国AI圈有点热闹。
11月17日,阿里巴巴公测"千问"个人AI助手,直接对标ChatGPT。目标很明确:抢AI生活入口。
仅隔一天,蚂蚁集团又发布了全模态 AI 助手“灵光”,并以极具突破性的“30秒生成应用”能力成功吸引市场注意。上线短短两天多,灵光下载量突破50 万,3天紧急扩容8轮,在App Store 总榜冲到第6 位,成为今年少见的现象级新品。
但热度的背后,真正让灵光站上聚光灯的,是它在产品逻辑、技术路径与战略哲学上的完整性。

01
AI 应用进入下半场:光会聊天已经不够了
2024年到2025年,AI 行业的叙事正悄然变化:
BCG《AI工作新纪元》报告显示,中国AI采用率高达87%,远超全球平均水平,但用户满意度仅为62%。核心痛点直白而尖锐:多数AI停留在信息问答,无法解决实际任务。
过去比的是谁的模型更强、谁的回答更优雅,现在比的是:AI 到底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?用户能不能因此真正节省时间?
这种从"获取信息"到"解决问题"的跃迁,直接把AI入口之争从流量比拼推向了生产力博弈。
蚂蚁集团 CTO 何征宇在昨天媒体沟通会上直言,今年中国AI 的显著变化来自 deepseek 的爆发——它让所有大模型公司意识到,AGI 已经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现实的竞赛。
蚂蚁随即在年初进行组织调整,成立了“Inclusion AI”团队,从研究到工程到产品三位一体,以“极致效率”作为 AGI 的核心理念:
模型训练强调资源效率(直接从百亿级跳到万亿级模型)
产品追求使用效率(降低门槛、提升可理解性)
灵光的出现,是蚂蚁将AGI “效率价值”第一次大规模落地到 C 端生活场景中。
02
普通人也能"手搓应用"
灵光的差异化在哪?一句话:让普通人零门槛创造工具。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大厂的核心。
灵光是开创型地在移动端实现了30秒生成日常小应用。核心功能三个:"灵光对话"(结构化可视化答案)、"灵光开眼"(实时视觉交互)、"灵光闪应用"(一句话生成可交互工具)。
灵光负责人蔡伟强调,灵光不是从email进化,而是从网页进化。信息不该只以文字呈现,而应像优质网页一样图文并茂。

现在的通用AI助手有个通病:问它一个事,经常给你吐出来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,看得人头晕。
灵光做得最聪明的一点,就是在这个环节做了减法。它主打的“灵光对话”功能,非常有意思。它不爱吐长文,而是对信息做了极高强度的筛选和结构化处理。你问路,它直接给你甩一张可交互的地图;你问物体结构,它可能直接生成一个动态3D模型让你转着看。
这就涉及到灵光的底层逻辑——业内首个全代码生成多模态内容。它支持3D、音频、图表、动画、地图等全模态信息输出。
如果说“灵光对话”是解决了看的效率,那“灵光闪应用”就是解决了做的门槛。
这也是灵光这次最大的爆点:它能在手机端,30秒内生成一个可编辑、可交互的日常小应用。
我去试了试,在灵光输入一句话指令“帮我制作一个下班倒计时工具”,真的30秒内就能生成了工具,交互体验十分流畅,实用性也很强。

图注:灵光生成一个下班倒计时工具
另外,社交平台上已经刷屏了各种用灵光手搓生成应用的案例,什么"给爸妈做用药提醒器"之类的案例一堆。
有个用户评价特别到位:"以前觉得AI高级功能离普通人很远,现在说一句话就能造工具,终于有了'我的AI我做主'的感觉。"
03
全民开发者这个赛道太香了
你可能会问,主流AI助手都在卷"对话质量",灵光为什么选"30秒生应用"这个看似小众的方向?
答案藏在需求的长尾里。
腾讯元宝绑定微信,字节豆包月活1.72亿,各家依托生态卡位。但无论社交还是内容场景,这些AI本质上还是在"回答问题",而非"解决问题"。
灵光的创新在于:把"解决问题"的权利交还用户。
宝妈想记录孩子成长、上班族想做时间管理、旅行者想规划路线——这些碎片化需求,通用AI满足不了。但灵光让用户一句话"手搓"小应用,耗时仅30秒到1分钟。
当前C端用户已完成从“好奇尝鲜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转变,不再满足于能聊会侃的AI。通用对话AI难以覆盖个性化、碎片化的长尾需求,蚂蚁基于自身基因,形成特有的异化竞争路径。
简单的说,蚂蚁灵光延续"普惠科技"基因,走的是"创造式AI"这条路。
这种差异化击中了AI竞争的核心问题——同质化内卷。当所有AI都在比谁更会聊天时,灵光打开新维度:从"问答案"到"造工具"。
据了解,灵光背靠万亿参数的蚂蚁百灵大模型,首创全代码生成实现多模态输出;通过Agentic多智能体架构动态调度图像、3D、动画等工具实时协作;从AI医疗管家"AQ"验证场景闭环,到布局具身智能延伸物理空间,已构建起"技术-应用-现实"的完整链条。
04
入口之争的终局在哪?
这场AI入口战的终局会是什么?
流量派的逻辑是:入口就是"用户停留的地方"——谁的日活高、谁的使用时长长,谁就赢了。
但灵光给出了不同的答案:入口应该是"用户需要解决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地方"。从这个角度看,AI入口的竞争本质上是对"用户价值"的不同理解。
千问走的是"超级入口"路线。阿里计划把地图、外卖、订票、办公、学习、购物、健康等各类生活场景全接入千问APP。这逻辑类似高德"扫街榜"和淘宝"闪购"——打造一个流量枢纽,然后分发到各个服务场景。
灵光走的是"激活长尾需求"。当普通人成为"全民开发者",海量未被满足的碎片化需求会被激活。比如一个宝妈自己做的育儿工具、一个学生自己做的英语单词学习工具、一个老人自己做的用药提醒器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应用,汇聚起来就是庞大的需求生态。

图注:用灵光制作英语单词学习工具
当前的混战只是开始。未来格局可能走向"专业工具+场景生态"的融合,但无论怎么演变,"用户创造价值"这个核心逻辑不会变。灵光的出现,不仅改变了用户"被动使用AI"的习惯,更为AI应用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。
05
写在最后
在ChatGPT 聚焦对话优化、Gemini3.0加速工具化的当下,灵光给出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答案:
AI 不只是更聪明,还要更实用;不只是懂你说什么,还要帮你做到;不只是服务你,更要让你拥有创造力。
未来的竞争不是谁回答更像人,而是谁能让人更强大。灵光,正在打开这个时代的入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