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,中國AI圈有點熱鬧。
11月17日,阿里巴巴公測"千問"個人AI助手,直接對標ChatGPT。目標很明確:搶AI生活入口。
僅隔一天,螞蟻集團又發佈了全模態 AI 助手“靈光”,並以極具突破性的“30秒生成應用”能力成功吸引市場注意。上線短短兩天多,靈光下載量突破50 萬,3天緊急擴容8輪,在App Store 總榜衝到第6 位,成爲今年少見的現象級新品。
但熱度的背後,真正讓靈光站上聚光燈的,是它在產品邏輯、技術路徑與戰略哲學上的完整性。

01
AI 應用進入下半場:光會聊天已經不夠了
2024年到2025年,AI 行業的敘事正悄然變化:
BCG《AI工作新紀元》報告顯示,中國AI採用率高達87%,遠超全球平均水平,但用戶滿意度僅爲62%。核心痛點直白而尖銳:多數AI停留在信息問答,無法解決實際任務。
過去比的是誰的模型更強、誰的回答更優雅,現在比的是:AI 到底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?用戶能不能因此真正節省時間?
這種從"獲取信息"到"解決問題"的躍遷,直接把AI入口之爭從流量比拼推向了生產力博弈。
螞蟻集團 CTO 何徵宇在昨天媒體溝通會上直言,今年中國AI 的顯著變化來自 deepseek 的爆發——它讓所有大模型公司意識到,AGI 已經不是遙遠的傳說,而是現實的競賽。
螞蟻隨即在年初進行組織調整,成立了“Inclusion AI”團隊,從研究到工程到產品三位一體,以“極致效率”作爲 AGI 的核心理念:
模型訓練強調資源效率(直接從百億級跳到萬億級模型)
產品追求使用效率(降低門檻、提升可理解性)
靈光的出現,是螞蟻將AGI “效率價值”第一次大規模落地到 C 端生活場景中。
02
普通人也能"手搓應用"
靈光的差異化在哪?一句話:讓普通人零門檻創造工具。這是它區別於其他大廠的核心。
靈光是開創型地在移動端實現了30秒生成日常小應用。核心功能三個:"靈光對話"(結構化可視化答案)、"靈光開眼"(實時視覺交互)、"靈光閃應用"(一句話生成可交互工具)。
靈光負責人蔡偉強調,靈光不是從email進化,而是從網頁進化。信息不該只以文字呈現,而應像優質網頁一樣圖文並茂。

現在的通用AI助手有個通病:問它一個事,經常給你吐出來一大段密密麻麻的文字,看得人頭暈。
靈光做得最聰明的一點,就是在這個環節做了減法。它主打的“靈光對話”功能,非常有意思。它不愛吐長文,而是對信息做了極高強度的篩選和結構化處理。你問路,它直接給你甩一張可交互的地圖;你問物體結構,它可能直接生成一個動態3D模型讓你轉着看。
這就涉及到靈光的底層邏輯——業內首個全代碼生成多模態內容。它支持3D、音頻、圖表、動畫、地圖等全模態信息輸出。
如果說“靈光對話”是解決了看的效率,那“靈光閃應用”就是解決了做的門檻。
這也是靈光這次最大的爆點:它能在手機端,30秒內生成一個可編輯、可交互的日常小應用。
我去試了試,在靈光輸入一句話指令“幫我製作一個下班倒計時工具”,真的30秒內就能生成了工具,交互體驗十分流暢,實用性也很強。

圖注:靈光生成一個下班倒計時工具
另外,社交平臺上已經刷屏了各種用靈光手搓生成應用的案例,什麼"給爸媽做用藥提醒器"之類的案例一堆。
有個用戶評價特別到位:"以前覺得AI高級功能離普通人很遠,現在說一句話就能造工具,終於有了'我的AI我做主'的感覺。"
03
全民開發者這個賽道太香了
你可能會問,主流AI助手都在卷"對話質量",靈光爲什麼選"30秒生應用"這個看似小衆的方向?
答案藏在需求的長尾裏。
騰訊元寶綁定微信,字節豆包月活1.72億,各家依託生態卡位。但無論社交還是內容場景,這些AI本質上還是在"回答問題",而非"解決問題"。
靈光的創新在於:把"解決問題"的權利交還用戶。
寶媽想記錄孩子成長、上班族想做時間管理、旅行者想規劃路線——這些碎片化需求,通用AI滿足不了。但靈光讓用戶一句話"手搓"小應用,耗時僅30秒到1分鐘。
當前C端用戶已完成從“好奇嚐鮮”到“解決問題”的轉變,不再滿足於能聊會侃的AI。通用對話AI難以覆蓋個性化、碎片化的長尾需求,螞蟻基於自身基因,形成特有的異化競爭路徑。
簡單的說,螞蟻靈光延續"普惠科技"基因,走的是"創造式AI"這條路。
這種差異化擊中了AI競爭的核心問題——同質化內卷。當所有AI都在比誰更會聊天時,靈光打開新維度:從"問答案"到"造工具"。
據瞭解,靈光背靠萬億參數的螞蟻百靈大模型,首創全代碼生成實現多模態輸出;通過Agentic多智能體架構動態調度圖像、3D、動畫等工具實時協作;從AI醫療管家"AQ"驗證場景閉環,到佈局具身智能延伸物理空間,已構建起"技術-應用-現實"的完整鏈條。
04
入口之爭的終局在哪?
這場AI入口戰的終局會是什麼?
流量派的邏輯是:入口就是"用戶停留的地方"——誰的日活高、誰的使用時長長,誰就贏了。
但靈光給出了不同的答案:入口應該是"用戶需要解決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地方"。從這個角度看,AI入口的競爭本質上是對"用戶價值"的不同理解。
千問走的是"超級入口"路線。阿里計劃把地圖、外賣、訂票、辦公、學習、購物、健康等各類生活場景全接入千問APP。這邏輯類似高德"掃街榜"和淘寶"閃購"——打造一個流量樞紐,然後分發到各個服務場景。
靈光走的是"激活長尾需求"。當普通人成爲"全民開發者",海量未被滿足的碎片化需求會被激活。比如一個寶媽自己做的育兒工具、一個學生自己做的英語單詞學習工具、一個老人自己做的用藥提醒器——這些看似微小的應用,匯聚起來就是龐大的需求生態。

圖注:用靈光製作英語單詞學習工具
當前的混戰只是開始。未來格局可能走向"專業工具+場景生態"的融合,但無論怎麼演變,"用戶創造價值"這個核心邏輯不會變。靈光的出現,不僅改變了用戶"被動使用AI"的習慣,更爲AI應用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想象空間。
05
寫在最後
在ChatGPT 聚焦對話優化、Gemini3.0加速工具化的當下,靈光給出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答案:
AI 不只是更聰明,還要更實用;不只是懂你說什麼,還要幫你做到;不只是服務你,更要讓你擁有創造力。
未來的競爭不是誰回答更像人,而是誰能讓人更強大。靈光,正在打開這個時代的入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