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CEO Satya Nadella 在最新一期播客中罕見披露:微軟已獲得對OpenAI定製AI芯片研發成果的深度接入權限,並將以此爲基礎,加速推進自身AI芯片項目。這一戰略不僅凸顯微軟“站在巨人肩膀上創新”的務實路徑,更標誌着其在擺脫英偉達依賴、構建全棧AI基礎設施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。

“先落地,再超越”:微軟的芯片突圍策略

Nadella明確表示,微軟並非簡單複用OpenAI的設計,而是採取“先實現、再擴展”的兩階段策略:

第一階段:將OpenAI在系統級芯片(SoC)架構、內存帶寬優化與能效比設計上的成果,直接應用於微軟自研芯片的初期驗證與工程實現;

第二階段:在此基礎上,結合Azure雲服務、Copilot生態與企業級AI負載的獨特需求,進行深度定製化創新。

這一路徑極大縮短了研發週期,同時確保技術起點處於行業前沿。知情人士透露,微軟內部芯片團隊已開始整合OpenAI在異構計算調度與AI模型-硬件協同編譯方面的核心模塊。

爲何此時押注自研芯片?

隨着GPT-5、Sora及多模態智能體對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,定製AI芯片已成爲科技巨頭的“必選項”。英偉達H100雖性能強勁,但成本高昂、供應受限。微軟此番借力OpenAI,既是對供應鏈安全的戰略對衝,也是提升Azure雲AI服務毛利率的關鍵舉措。

全棧AI生態的最後一塊拼圖

一旦自研芯片落地,微軟將實現從大模型(OpenAI/GPT系列)的完整閉環。未來,Azure客戶調用Copilot或訓練行業模型時,底層算力或將由微軟定製芯片驅動,帶來更低延遲、更高能效與更強數據隱私保障。

Nadella對此充滿信心:“OpenAI的系統級創新,爲我們打開了通往下一代計算的大門。這不僅關乎芯片,更關乎我們如何定義AI時代的基礎設施。”

AIbase認爲,微軟此舉揭示了AI競賽的新範式:頂級玩家不再單打獨鬥,而是通過生態協同實現技術躍遷。當OpenAI專注模型突破,微軟則將其成果轉化爲硬件護城河——這種“分工+共享”的聯盟模式,或將重塑全球AI基礎設施格局。而真正的贏家,終將是那些能將算法、軟件與芯片深度耦合的全棧巨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