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AI 輸出的內容的法律屬性引發了廣泛關注,特別是輸入端的提示詞問題逐漸被重視。近日,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涉及 AI 提示詞的著作權侵權案作出了一審判決,成爲該領域的首例案例。

法律,條規、法院

案件的原告是一家美術創作公司,因其在2022年創作的六組提示詞而起訴兩名被告。原告的提示詞內容涵蓋了畫作的藝術風格、主體元素和材質細節等,諸如 “新藝術風格插圖 —— 巨型海藍寶石冥河水母” 和 “華麗的鑲金木製相框” 等。這些提示詞用於在 Midjourney 平臺上生成藝術作品,並在社交平臺上發佈。然而,被告的作品與原告生成的畫作高度相似,原告認爲這侵犯了其對提示詞的著作權,並要求停止侵權及賠償。

被告則辯稱,提示詞不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,其行爲不構成侵權,並表示原告在使用 Midjourney 時已放棄相關權益,認爲其行爲符合合理使用範圍。

經過審理,法院認爲涉案的六組提示詞只是簡單的指令或描述,缺乏必要的獨創性。提示詞的結構僅爲基本要素的羅列,並未體現出作者的個性化創作和獨特的藝術判斷。法院指出,提示詞雖然傳達了一定的創作意圖,但並不具備著作權法所要求的作品特性,因此原告對提示詞不享有著作權,駁回了原告的全部訴訟請求。

這一判決爲 AI 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新的思考,也爲後續類似案件的處理提供了參考。

劃重點:

🌟 原告爲美術創作公司,因提示詞生成的作品起訴被告侵犯著作權。  

📝 被告辯稱提示詞不受著作權保護,且符合合理使用範圍。  

⚖️ 法院裁定提示詞缺乏獨創性,原告不享有著作權,駁回訴訟請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