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基基金會的Marshall Miller在最新博客文章中披露,維基百科的人類頁面瀏覽量同比下降了8%。這一數據是在更新機器人檢測系統後發現的,新系統識別出5月和6月的異常高流量主要來自於專門設計用來規避檢測的機器人。

Miller將流量下降歸因於"生成式AI和社交媒體對人們獲取信息方式的影響"。他指出兩個主要趨勢:搜索引擎越來越多地使用生成式AI直接向用戶提供答案,而不是鏈接到維基百科等網站;年輕一代更傾向於在社交視頻平臺而非開放網絡上尋找信息。不過谷歌此前曾對"AI摘要會減少搜索流量"的說法提出異議。

Miller表示,維基基金會歡迎"人們獲取知識的新方式",並認爲即使訪問者沒有直接訪問網站,只要來自維基百科的知識仍在傳播,百科全書的重要性就沒有降低。維基百科甚至嘗試過推出自己的AI摘要功能,但在編輯投訴後暫停了該項目。

維基百科

然而這種轉變確實帶來了風險,特別是當人們越來越不清楚信息的真實來源時。Miller指出:"隨着訪問維基百科的人減少,可能會有更少的志願者去豐富和擴充內容,也可能會有更少的個人捐贈者支持這項工作。"他補充說,一些志願者的貢獻非常傑出,據報道上週五還有志願者在維基百科編輯會議上制服了一名持槍者。

基於這個原因,Miller主張使用維基百科內容的AI、搜索和社交媒體公司"必須鼓勵更多訪問者"訪問網站本身。

維基百科正在採取自己的應對措施。組織正在開發一個新的內容歸屬框架,用於標註來自百科全書的內容。此外還組建了兩個團隊負責幫助維基百科觸達新讀者,並正在招募志願者協助這項工作。

Miller還呼籲讀者"更廣泛地支持內容完整性和內容創作"。他寫道:"當你在網上搜索信息時,尋找引用來源並點擊進入原始資料。與你認識的人討論可信的、由人工策劃的知識的重要性,幫助他們理解生成式AI背後的內容是由真實的人創造的,這些人值得獲得支持。"

從行業影響來看,維基百科流量下降反映了AI時代內容分發模式的根本性變化。當搜索引擎和AI助手直接提供答案時,用戶不再需要訪問原始內容源。這種"中介化"趨勢對依賴流量和社區參與的開放知識平臺構成了結構性挑戰。

維基百科的困境具有代表性意義。作爲互聯網上最大的協作知識庫,其內容被廣泛用於訓練AI模型和生成搜索答案,但這種使用方式切斷了流量反饋循環——用戶不訪問網站,就不會成爲編輯或捐贈者,長期來看可能威脅內容生產的可持續性。

這也引發了關於內容歸屬和價值分配的討論。當AI系統使用維基百科等開放資源提供服務並獲得商業收益時,如何確保原始內容創作者和平臺獲得適當的認可和支持,成爲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。Miller提出的內容歸屬框架和呼籲點擊原始來源的建議,代表了內容提供方對這一問題的初步迴應。

從用戶行爲角度看,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信息溯源能力之間存在矛盾。AI摘要和社交媒體信息流提供了即時答案,但也降低了用戶對信息來源、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認知。這種趨勢對網絡信息生態的長期健康可能產生負面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