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,中國正以自主創新的姿態穩步前行。11月26日,全球首個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"紫東太初"3.0在武漢正式亮相,爲國產AI技術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迭代,更是中國AI生態系統的重要里程碑。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、華爲公司和武漢東湖高新區三方聯合打造的"紫東太初",已經成功構建了全球首個覆蓋圖、文、音三模態的預訓練模型。

元宇宙 科幻 賽博朋克 大模型 (2)繪畫

圖源備註:圖片由AI生成,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

紫東太初3.0最大的突破在於實現了多模態統一原生編碼,這意味着模型可以像人類大腦一樣,跨越不同信息形態的邊界。王金橋院長透露,在語言能力和視覺語言能力上,該模型已經可以與GPT-4o一較高下,在OCR和簡單任務規劃能力上甚至略勝一籌。

更令人振奮的是,紫東太初正在加速賦能千行百業。從建築設計到智能焊接,從機車設計到智慧城市交通,這個大模型正在爲傳統行業插上科技的翅膀。中南建築設計院甚至計劃基於紫東太初開發專屬的建築設計大模型"大A天璣",將70年積累的建築數據轉化爲AI的"知識庫"。

湖北省的數據彰顯了這一技術變革的規模:2023年,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突破700億元,同比增長超38%。33所高校設立AI研究機構,開設70個相關專業,構建起全方位的AI人才生態。

在算力基礎設施方面,紫東太初也在積極佈局。太初智算平臺已與15個城市的智算中心達成合作,證通電子更是計劃在武漢投資15億元建設第9個數據中心,爲不同行業客戶提供算力服務。

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突破,更是一個生態構建。從科研院所到頭部企業,從基礎研究到垂直應用,中國正在繪製屬於自己的AI藍圖。紫東太初3.0,或許正是這幅藍圖上最閃亮的一個座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