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份新報告指出,隨着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,全球芯片市場可能在2026年前再次陷入短缺。根據 Bain 公司的一項研究,預計 AI 相關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每年增長25% 到35%。而如果需求僅增長20%,就可能打破供需平衡,導致全球再次面臨芯片短缺的危機。

圖源備註:圖片由AI生成,圖片授權服務商Midjourney
報告提到,我們對 AI 的渴望將促使數據中心的建設。未來的大型數據中心將需要超過一吉瓦的容量,而目前大多數數據中心的容量在50到200兆瓦之間。預計到2027年,AI 軟件和硬件市場的年增長率將達到40% 到55%。現有的數據中心建設成本在10億美元到40億美元之間,而到2026年,這一成本可能會上升至10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,整個 AI 市場的總值預計將在7800億到9900億美元之間。
爲了應對這一需求的激增,芯片生產的供應鏈也必須能夠快速擴展。然而,現實中的供應鏈如同複雜的蜘蛛網,芯片原材料位於中央。爲了滿足對最新芯片的需求,最先進的製造工廠需要在2023到2026年間提升25% 到35% 的產能。此外,製造這些先進芯片的公司如臺積電和三星,也需要增加更多的生產設施。
與此同時,全球各國政府正積極投資建設本國的半導體生產能力,以降低對其他國家的依賴。例如,美國通過 CHIPS 法案促進半導體行業的發展,歐洲則希望到2030年生產全球20% 的半導體。這些措施雖然有助於增強生產能力,但也可能在短期內造成供需錯位。
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限制,芯片供應鏈的風險不斷加大。美國對中國的芯片出口實施限制,而中國也對一些稀有金屬實施了出口控制。這種情況將使未來芯片的生產和流通面臨更多挑戰。
對於企業來說,如何在即將到來的芯片短缺中生存下去是一個關鍵問題。企業可以通過深入瞭解整個 AI 供應鏈、簽署長期採購協議以及多元化供應商來增強自身的韌性。總之,隨着 AI 的普及,企業和國家都需要採取積極措施,以應對可能到來的供應危機。
劃重點:
🌐 全球 AI 市場預計在2027年將達到7800億至9900億美元,需求激增。
🏭 爲應對需求,製造工廠需增加產能,最先進的芯片生產需投資數十億美元。
⚠️ 地緣政治和貿易限制可能導致芯片供應鏈面臨更大風險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