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7日,OceanBase悄然上線了AI域名www.oceanbase.ai。頁面乾淨得只剩下一句話:“AI…全新的可能,11.18見”。
這一動作被視爲其自今年4月宣佈“Data x AI”戰略以來,從技術佈局向產品落地邁出的關鍵一步。新域名不僅強化了品牌與 AI 的綁定,也預示着11月18日年度發佈會或將推出面向 AI 原生場景的核心產品。

(oceanbase.ai新域名官網截圖)
過去十五年,OceanBase 作爲“雙11”等高併發場景的技術底座,積累了成熟的分佈式架構能力。如今,這些能力正被系統性轉化爲 AI 時代的基礎設施。其核心思路是:通過“一份數據、一個引擎”,同時支撐高併發交易、實時分析與AI推理。
今年以來,OceanBase 在 AI 領域動作頻頻:
·4月,CEO 楊冰發佈全員信,明確全面進入 AI 時代,CTO 楊傳輝出任 AI 戰略一號位;
·5月開發者大會首次公佈“多模融合、負載協同、數模耦合”技術路徑;
·6月宣佈與 LangChain、LlamaIndex、Dify 等60餘家生態夥伴集成,支持 MCP 大模型協議;
·自研向量引擎性能已達開源領先水平,PowerRAG 方案已在金融、零售等行業落地。
在實際應用中,OceanBase 已支持多種 AI 場景。例如,伯俊科技基於其構建企業知識庫,RAG 響應達秒級;銀泰商業打造智能問數平臺,實現自然語言查詢制度文檔;中國聯通軟研院開發ChatDBA,提升運維知識檢索效率;攜程和三維家則分別在酒店圖片檢索與傢俱智能推薦場景中落地“向量融合查詢”。
金融行業亦是重點落地領域。例如,北京銀行在6個月內平滑遷移40餘套系統,上線已超百套,硬件成本下降約70%;四川銀行48小時完成133個核心繫統割接,創行業紀錄。
不止國內。在印尼,電子錢包DANA依靠OceanBase做到7×24小時零中斷,存儲成本降低70%;菲律賓GCash、非洲PalmPay核心賬務系統遷移後,交易承載翻3倍,PalmPay更是降本86%;中東的SCCC、QiCard等項目也在用OceanBase重構本地金融底座。
而 OB Cloud 已覆蓋 AWS、Azure、GCP、阿里雲等七大雲平臺,服務橫跨亞非歐美洲——真正做到了“一套架構,全球部署”。
有分析認爲,oceanbase.ai不僅是品牌標識,未來將作爲 AI 生態的統一入口,承載RAG最佳實踐、標準化集成方案及面向AI Agent的數據連接規範,進一步降低企業AI應用門檻。
11月18日發佈會臨近,業內普遍預期OceanBase 將正式推出新一代 AI 原生內核,深度融合向量、PowerRAG 與多模態能力,併發布面向金融、製造等行業的標準化方案。
從支撐“雙11”洪峯,到服務全球數千家企業,OceanBase 正在做一件更難的事:
把數據庫從“後臺倉庫”,變成 AI 時代的“活數據中樞”。而這場轉型的答案,即將揭曉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