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韓國延世大學一門名爲 “自然語言處理與 ChatGPT” 的課程爆出大規模作弊醜聞,數百名學生涉嫌在期中考試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如 ChatGPT 進行作弊。根據教授的聲明,作弊學生的成績已被清零,但具體受影響的學生人數尚不明確,初步猜測可能超過一半。
這門課程選課人數衆多,約有 600 名學生,採用線上授課的形式。期中考試在 10 月 15 日通過在線平臺進行,考題形式爲選擇題。爲了防止作弊,學校要求考生在考試期間全程錄製電腦屏幕、雙手及面部影像,並在考試結束後提交錄像資料。然而,部分學生通過調整攝像頭角度來製造監控盲區,或在屏幕上打開多個窗口以規避監控。
在發現作弊跡象後,教授向學生們發出通知,表示主動承認作弊的學生僅將本次考試成績清零,不會受到其他懲罰。這一決定引發了廣泛關注,尤其是社交平臺 “Everytime” 上的一項匿名問卷顯示,在 353 名參與投票的學生中,有 190 人承認在考試中存在作弊行爲。
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學生承認在考試期間使用了 ChatGPT。一名接受採訪的學生坦言:“考試時,我們大多數人都依賴了 ChatGPT。” 另一名同學也表示:“包括我在內,很多同學都用 AI 來查詢答案。”
儘管人工智能技術在韓國高校的普及速度極快,但多數院校依舊未能制定出明確的管理規範。根據韓國職業能力開發院(KRIVET)2024 年對 726 名學生的調查,91.7% 的受訪者表示曾在學業中使用過 AI 工具;然而,韓國大學教育協議會(KCUE)的一項調查則顯示,131 所高校中有 71.1% 的學校尚未出臺任何關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正式管理政策。
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對學術誠信和教育政策的思考。隨着 AI 技術的不斷髮展,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其在學術領域的應用,成爲各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