繼在美國上線六週後,Meta正式將旗下全AI生成短視頻產品——Vibes——推向歐洲市場。作爲Meta AI應用內的獨立內容流,Vibes中的每一則短視頻均由人工智能生成,用戶既可輸入文字提示創作視頻,也能“Remix”他人作品,疊加音樂、調整風格、組合畫面,最終一鍵分享至Vibes Feed、Instagram、Facebook等平臺。Meta將其定位爲“社交化、協作式的AI創作體驗”,試圖打造一個由AI驅動的下一代短視頻生態。
然而,這一戰略卻與Meta此前強調“真實內容”“反對低質短內容”的立場形成鮮明反差。今年早些時候,Meta曾公開呼籲創作者聚焦“真實敘事”,並採取算法手段打壓“無原創性”的內容。如今卻高調押注全AI生成視頻,引發用戶與業界廣泛質疑。

用戶質疑聲浪高漲:“沒人想要AI泔水”
早在9月Vibes首次亮相時,Meta CEO扎克伯格的官宣帖下就涌出大量負面評論。高贊留言直指:“沒人想要這個”“兄弟,你在自己App上發AI泔水(AI slop)?”更有用戶困惑發問:“我說話能代表所有人——這到底是什麼鬼?”
“AI slop”——這一網絡熱詞,正被用來形容大量低質量、同質化、缺乏人類情感的AI生成內容。隨着Sora、Vibes等平臺涌現,社交網絡正面臨“內容通脹”危機:視頻數量激增,但信息密度與情感價值卻急劇稀釋。
Meta的矛盾邏輯:一邊打壓“無價值內容”,一邊主推AI生成流
諷刺的是,就在Vibes歐洲上線之際,YouTube等平臺正加緊出臺政策限制AI生成內容,要求明確標註甚至限流低質AI視頻。而Meta卻反其道而行,宣稱自Vibes上線以來,Meta AI應用內的媒體生成量已增長超10倍,顯示出其對AI內容生態的堅定押注。
公司辯稱,Vibes並非替代人類創作,而是提供一種“協作新範式”——朋友可共同Remix視頻、疊加創意,形成“集體AI敘事”。但批評者指出,在缺乏原創性輸入和情感真實性的前提下,這種“協作”不過是算法模板的無限複製。
效率與真實性的終極博弈
Vibes的推出,折射出科技巨頭在AI內容浪潮中的深層焦慮:如何在內容規模化與用戶信任之間取得平衡?Meta選擇優先擁抱效率,寄望通過AI降低創作門檻、提升用戶粘性;但若無法解決“AI slop”帶來的審美疲勞與信任危機,這一策略恐將適得其反。
AI短視頻的未來,不應只是“更快、更多”,而應是“更懂、更有溫度”。當AI成爲畫筆,人類仍是畫家——否則,再流暢的AI視頻,也不過是數字時代的空洞迴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