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款承諾錄製用戶通話並付費獲取音頻數據以轉售給AI公司的應用程序,令人難以置信地成爲了蘋果美國App Store社交網絡類別的第二名應用。
這款名爲Neon Mobile的應用將自己包裝爲賺錢工具,承諾用戶每年可獲得"數百甚至數千美元"收入,作爲訪問音頻對話的報酬。
Neon官網顯示,當用戶與其他Neon用戶通話時,公司支付每分鐘30美分;與其他人通話時每日最高可獲得30美元。該應用還爲推薦新用戶提供獎勵。根據應用情報公司Appfigures的數據,該應用於9月18日首次在美國App Store社交網絡類別排名第476位,但在昨天躍升至第10位。
週三,Neon在iPhone免費社交應用排行榜中位居第二。該應用還一度成爲週三上午第七大熱門應用或遊戲,隨後升至第六位。

根據Neon的服務條款,該公司的移動應用可以捕獲用戶的來電和去電。不過,Neon的營銷聲稱只錄制用戶一方的通話,除非是與另一名Neon用戶的對話。
Neon的服務條款明確表示,這些數據被出售給"AI公司","用於開發、訓練、測試和改進機器學習模型、人工智能工具和系統以及相關技術"。
這類應用的存在並被允許在應用商店上架,表明AI技術已經侵入用戶生活和曾被視爲私人的領域。其在蘋果App Store的高排名則證明,現在確實有一部分市場用戶願意用隱私換取微薄收入,而不顧對自己或社會的更大代價。
儘管Neon的隱私政策有所說明,但其條款包含對用戶數據極其寬泛的許可,Neon賦予自己"全球性、獨佔性、不可撤銷、可轉讓、免版稅、全額付清的權利和許可(包括多層級再許可權)來銷售、使用、託管、存儲、傳輸、公開展示、公開表演(包括通過數字音頻傳輸)、向公衆傳播、複製、爲顯示目的修改格式、創作衍生作品以及分發用戶錄音的全部或部分內容"。
這爲Neon對用戶數據的使用留下了大量操作空間,遠超其聲稱的範圍。
條款還包括關於測試功能的詳細條款,這些功能沒有保證,可能存在各種問題和漏洞。
雖然Neon應用引發諸多危險信號,但在技術上可能是合法的。律師事務所Blank Rome隱私、安全與數據保護部門合夥人Jennifer Daniels對TechCrunch表示:"只錄制通話一方旨在規避竊聽法律。根據許多州的法律,錄製對話需要得到雙方同意...這是一種有趣的方法。"
Greenberg Glusker網絡安全和隱私律師Peter Jackson表示贊同,並告訴TechCrunch,關於"單方面轉錄"的措辭聽起來像是一種後門方式,暗示Neon完整錄製用戶通話,但可能只是從最終轉錄中刪除對方所說的話。
此外,法律專家還指出了數據匿名化程度的擔憂。
Neon聲稱在向AI公司出售數據前會刪除用戶姓名、郵箱和電話號碼。但公司沒有說明AI合作伙伴或其他買家如何使用這些數據。語音數據可能被用於製作聽起來像用戶本人的虛假通話,或者AI公司可能使用用戶語音製作自己的AI語音。
Jackson表示:"一旦你的聲音到了那邊,就可能被用於欺詐。現在這家公司擁有你的電話號碼和足夠的信息——他們有你的語音錄音,這可能被用來創建你的模擬聲音並進行各種欺詐行爲。"
即使公司本身值得信任,Neon也沒有披露其可信合作伙伴是誰,或者這些實體被允許對用戶數據進行何種後續處理。像任何擁有有價值數據的公司一樣,Neon也面臨潛在數據泄露風險。
在TechCrunch的簡短測試中,Neon沒有提供任何正在錄製用戶通話的指示,也沒有警告通話接收方。該應用像任何其他網絡電話應用一樣工作,來電顯示按常規顯示來電號碼。
Neon創始人Alex Kiam沒有迴應置評請求。在公司網站上僅被標識爲"Alex"的Kiam,根據商業文件顯示從紐約公寓運營Neon。
LinkedIn帖子顯示Kiam幾個月前從Upfront Ventures爲其初創公司籌集了資金,但截至發稿時該投資者未迴應TechCrunch的詢問。
法律專家指出,現在AI代理經常加入會議做筆記,常開AI設備也在市場上銷售。但至少在這些情況下,每個人都同意錄製。鑑於個人數據的廣泛使用和銷售,現在可能有人憤世嫉俗地認爲,既然數據無論如何都在被出售,他們不如從中獲利。
不幸的是,他們可能在分享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多信息,並在這樣做時將他人的隱私置於風險之中。Jackson表示:"知識工作者——坦率地說,每個人——都強烈希望儘可能輕鬆地完成工作。其中一些生產力工具確實做到了這一點,但代價顯然是你的隱私,而且越來越多地損害了與你日常互動的人的隱私。"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