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爲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,但同時也引發了關於其生成文本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的討論。特別是在學術界,AI 生成的文字常常被視爲一種捷徑,但這種捷徑的潛在問題不容忽視。維基百科作爲一個以信任和人類可靠性爲基礎的平臺,明確禁止 AI 撰寫的文章,並在編輯之間整理出了一份清單,列出了能夠揭示 AI 寫作特徵的語言 “跡象”。

維基百科

AI 生成的文本在語氣上往往顯得誇張,常常通過重複的措辭來強調某一內容的重要性。例如,AI 可能使用 “重要” 或 “具有歷史意義” 等詞彙,這種表達方式通常較爲生硬。此外,AI 生成的段落常以簡潔的結論或觀點結束,給人一種像高中作文的感覺,而非專業百科全書的寫作風格。許多常見的連接詞如 “此外”、“還有” 等,使得文本顯得更正式,甚至有些僵硬,而人類編輯的文本通常會使用更自然的表達。

格式也是識別 AI 文本的重要線索。AI 生成的文章常常會出現過多的列表,有時還伴隨不尋常的項目符號或編號方式。章節標題的書寫也常採用標題大小寫(每個主要單詞都大寫),而人類則更傾向於使用簡單的樣式。此外,AI 寫作中粗體文本的過度使用來強調某些短語,也是人類編輯較少採用的方式。更有趣的是,AI 文本中常常出現一些如過度使用破折號、錯誤位置的引號,甚至標題中夾雜的表情符號。

引用部分常常是 AI 文本的致命弱點。AI 可能會編造一些不真實的鏈接,生成不存在的 ISBN 或 DOI,甚至引用一些並未在文中出現的 “專家”。有時,雖然文本中提到了一些參考文獻,但它們實際上並未在文章中列出。同時,維基百科特定標記中的錯誤,例如模板或類別使用不當,也能夠暴露 AI 寫作的痕跡。總的來說,AI 生成的文本通常比人類創作的內容更具可預測性,缺乏個性化的表達。

儘管這些信號本身並不是確鑿的證據,但如果在文本中發現了多個類似的特徵,通常就值得引起關注。

劃重點:

🌟 AI 文本往往使用誇張的語氣,常見重複措辭強調重要性。  

📋 AI 生成的文章格式奇特,過多使用列表和不尋常的標記方式。  

🔗 引用部分常常出現編造的鏈接和不實的參考文獻。